市警方建立全新GPS系统巡防模式
发布日期:: 2012/5/29 作者来源:: 海门日报/卫通达
截至目前,巡防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91名,其中网上在逃人员9名;破获各类案件738起;全市可防性侵财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2.3%。
本报讯 特约记者冯伟报道:今年以来,市警方深化巡防勤务改革,初步探索建立了“情报信息主导、网格等级布警、监巡紧密对接、扁平可视调度、集群联动反制”的全新巡防工作模式,取得初步成效。截至目前,巡防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91名,其中网上在逃人员9名;破获各类案件738起;全市可防性侵财案件发案同比下降12.3%。
市公安局结合近年来的发案形势,将全市辖区划分为287个巡逻网格,实行“定人、定岗、定责、包安全”的“三定一包”制,针对全市主要关卡道口、重点部位、案件多发地段和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可能出现的作案轨迹,确定了83条热点线路和46个巡防卡点,形成闭合回路。同时,结合技防城建设,布设联网监控探头和治安智能卡口,形成“空中有监控,地面有巡防、面上成网、闭合成圈”的人技复合式防控框架。该局打破区域封闭界限和警种隔阂,充分整合派出所、刑侦、治安、巡防、交警和局机关等警力,建立了1028名专兼职民警、保安参与的武装巡逻组、车巡组、步巡组、设卡组、便衣组、机动组等6大类52个巡防单元,并配齐单警单车和警视仪、警务通、GPS定位仪、350M电台等警用装备。同时,在“电子巡防中心”配备专职图巡人员20人,为开展巡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。该局将巡防网格、部位和人巡、机巡单元全部统一编号,实行数字化管理。在市公安局设立数字化巡防勤务指挥中心,各派出所全面建成标准化的勤务指挥室,依托GIS、GPS技术,对巡逻警力快速定位、扁平指挥。同时,针对案发动态和人流、车流研判情况,定期发布《打防工作建议》、《每日治安播报》,适时调整巡防警力投放量,通过短信群组平台和350M电台,实时发布每个巡防网格的布警等级和发案类型预警,指导巡防单元在对应网格实施针对性巡逻。
警方巡逻人员同步开展巡逻盘查和信息采录工作,指挥中心建立“7×24”小时实战服务机制,为巡防人员提供信息比对支撑。同时设立5人实战研判小组,强化对高危地区、高危人员、高危车辆的二次研判,研判指令通过350M电台实时下达街面巡防人员,形成“街面巡查-后台研判-实时指挥-前阵作战”的情报助巡体系,有效提升了信息采录率、触网比对率。今年以来,该局通过情报信息预警,先后辅助街面巡防人员破获各类刑事案件100余起,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51名。对每个网格巡区,均落实人巡和图巡单元一一对应和捆绑承包,实行人巡和机巡的叠加巡逻,同时切实强化监控人员对巡防队员巡逻轨迹、巡防队员对监控人员图像察看情况的“互查”,实现监巡对接、勤务联动、责任连带,切实提升巡防工作效能。今年2月17日夜,海门镇西郊菜场附近发生一起拦路抢劫案件。案发后,该局人巡与机巡人员紧密互动,通过视频研判、街面人员查证反馈等,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特征,并对嫌疑人可能藏身的重点区域迅速布防,案发后不到24小时便成功查截犯罪嫌疑人。在银行、学校、市场、医院、工业园区等单位、部位,组建31支146人的“义务巡逻队”,联合“红袖标”义务巡防员走街串巷巡逻、看门护院守望,切实增强重点单位的自防自治力量。在此基础上,依托联网报警系统和短信阵控平台,将巡防民警、保安、义务巡防员等安保力量进行集群编组,形成区域警民联勤机制。同时,精心组织开展春季巡防竞赛、“压发案、降警情、保稳定”社会面巡防集中行动,全面发动各方力量开展巡防整治。
该局健全完善巡防工作,细化各类巡防单元的岗位责任,量化每个工作时段的路面人员盘查量和信息采集量,并对巡防工作流程进行标准化操作,规范巡防民警岗前训示、巡逻盘查、信息采集、装备携带、规范执法、警容风纪等方面的行为,完善巡逻勤务管理制度,实施精细化、集约化、标准化管理,推动巡防勤务管理全面提档升级。由指挥中心、巡防、督察部门联合组成巡防警务质态监督组,通过电台点名、视频督察、GPS轨迹查看、街面抽查等方式,对巡防质态实时监督。同时,设立50万元巡防奖励基金,将人巡和图巡人员的考核与可防性案件压降率、盘查抓获情况直接挂钩,定期评选“巡防之星”,实行一案一奖,大案重奖,今年共发放奖金2.8万元。把提升巡防队员业务素质作为提升巡防质效的前提和保障,一方面,编印《巡防工作指导手册》,作为实战训练教材发至全警;另一方面,在巡防大队设立巡防轮值轮训基地,每周从各地抽调5名民警、10名保安进行封闭式训练,并直接参与治安复杂地域的巡逻防范和应急处突工作。
整理:洪麓丰